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物流的實際作用已開始展現,為物流業注入新理念。物流的節點基礎設施、實體網絡互聯、信息平臺共享、各環節標準化和虛擬網絡運營等方面也在進一步完善。
例如,在節點基礎設施建設和實體網絡互聯方面,面向物流網絡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已開始逐步落地。早前發布的《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2013-2020)》,明確了29個物流園區布局城市、70個二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規劃的若干個三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形成了具有頂層規劃的物流節點網絡。
其次,布局和完善了一批具有多式聯運功能、支撐保障區域和產業經濟發展的綜合物流樞紐,并加強了重要節點的集疏運設施建設。國家發改委2016年6月發布的《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推動交通物流發展實施方案》,確定了24個全國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和9個區域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推動了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基礎設施的建設,而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基礎設施正是發展多式聯運的支撐。
把鐵路貨運作為未來物流網絡化的重要支撐。國家發改委2016年6月修訂發布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2030)》顯示,普鐵路網將連接起20萬人口以上城市、資源富集地、貨物主要集散地、主要港口及口岸,這些密布成網的鐵路物流基地及集裝箱貨場,形成了基本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地區的物流網絡;2017年4月,國家發改委再次推出《“十三五”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規劃》。同時,中國鐵路總公司也以“雙網”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目標,與BAT在鐵路貨運的物流網絡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展開了密切合作。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環保部還聯合“2+26”城市聯合發布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工作方案》,推進各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大宗貨物運輸“汽轉鐵”。其中,中國鐵路總公司將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全國物流龍頭企業的職能,而非僅僅只是一家運輸企業。
網絡電商的崛起以及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則為物流網絡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基礎。目前,順豐及“三通一達”、京東物流、菜鳥網絡等企業在社會資本支持下,已形成覆蓋區域及至全國的網絡化分撥中心。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也開始主動布局。順豐在湖北鄂州設立航空貨運樞紐,欲打造成類似“聯邦快遞FedEX+孟菲斯”的航空都市物流中心。
隨著行業大數據平臺的建設的加速以及云平臺的應用,物流信息共享或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但物流各環節的標準化,包括物流裝備標準化、物流法規標準化、物流稅費標準化、物流作業標準化和物流信息接口標準化等,是目前“互聯網+”物流的大障礙。這一方面是由于技術問題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體制、機制的問題。
虛擬網絡運營是“互聯網+”物流實施的關鍵,決定著其落地的時間和成效。單元技術的進步可能只是提高了運輸中的車貨匹配效率和倉儲中的周轉效率,而“互聯網+”帶來的“以儲代運”和“以運分儲”模式,則將物流系統與制造業的供應鏈體系,并對全供應鏈的生產布局和商業渠道進行優化調整,從而形成革命性的低成本率競爭優勢。 |